人工智能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人工智能网 > 人工科技 > 上海大学生尝试用人工智能传承非遗,用舞蹈疗愈疾病

上海大学生尝试用人工智能传承非遗,用舞蹈疗愈疾病

来源:互联网作者:王林更新时间:2020-12-16 17:24:35阅读:

科技如何与艺术结合,艺术又如何介入现实?12月15日,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上海市活动优秀艺术作品、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以下简称大艺展)在上海图书馆第二展厅开幕。大学生们用自己的作品和尝试,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走进上海大学可穿戴艺术与中国非遗刺绣创新实验工作坊,科技感扑面而来。一名女学生坐在电脑旁,头上和手腕上戴着电子传感设备,专注地在一块黑布上刺绣。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出的是她刺绣时候的脑电波和肌电波。通过这些电波,可以具象化地看出她刺绣时脑中比较紧张,肌肉也不够放松。

通过可穿戴设备,学生刺绣时的脑电波、肌电波被具象化展示出来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常务副系主任李谦升介绍,这是工作坊第二期的创新尝试,通过可穿戴设备,他们记录下了非遗传承人在刺绣时的脑电、肌电状态,以及其使用线的长度、刺绣时间等数据,作为非遗数字化传承的“数据库”。同时,他们也记录下了学员在学习刺绣技艺过程中的脑电、肌电状况。对比之下,区别一目了然:传承人在刺绣过程中,情绪更加放松,肌肉运用也更熟练。

非遗技艺传承一直是非遗保护中的难点,李谦希望创新实验工坊可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可穿戴设备,科学具象地记录下传承人的技艺,让非遗技艺可以实现远程传授、学习,“未来,我们希望设立一个体验工坊,让更多人通过可穿戴设备体验非遗。”

上海大学可穿戴艺术与中国非遗刺绣创新实验工作坊与与澳大利亚学校合作,已经举行了两期。第一期于去年6月举行,围绕湘绣,中方三四十名学生、澳方十几位学生参加了工作坊,尝试对可穿戴设备进行创新设计,将可穿戴设备与非遗绣片结合起来,碰撞出新的火花。第二期于去年12月举行,围绕土族盘绣,工作坊试图挖掘学生学习非遗的传承过程,于是有了现场展示的非遗技艺“记录器”。

李谦升介绍,工坊的第三期活动也正在策划之中,目前计划以上海绒绣为主题,“希望未来通过数字技术和工具,可以帮助更多非遗传承人解决创新的难题。”

如果说上海大学可穿戴艺术与中国非遗刺绣创新实验工作坊是希望以科技手段介入艺术领域,上海体育学院“舞动心灵”舞蹈治疗工作坊则是在尝试以艺术手段介入现实。

上海体育学院“舞动心灵”舞蹈治疗工作坊尝试以舞蹈方式治疗自闭症儿童

“找呀找呀找朋友,你是我的好朋友……”在工作坊展位旁的空地上,一群志愿者与几个孩子手拉手围成一圈,伴着欢快的儿歌起舞。有小男孩起初害羞地站在一旁不肯加入队伍,几轮音乐下来,被热闹氛围吸引,也加入了“找朋友”的队伍中。

这些孩子都是自闭症患者,是“来自星星的孩子”。“这些孩子已经加入我们五六年了,我们看着他们成长进步。”工作坊创始人、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马古兰丹姆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马古兰丹姆在上海体育学院舞蹈编导专业任教多年,此前,她在美国进修期间接触到了舞蹈治疗项目,她通过努力获得了美国舞蹈治疗协会的舞蹈治疗师课程认证,并把舞蹈治疗引入学校,创立了上海体育学院“舞动心灵”舞蹈治疗工作坊。

舞蹈治疗是利用舞蹈或即兴动作的方式治疗社会、情感、认知、身体方面的障碍以及增强个人意识,改善人们的心智。在国内,舞蹈治疗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处于起步阶段。

马古兰丹姆介绍,舞蹈治疗是艺术,更是科学:孩子们在做舞蹈治疗之前会做身体形态、机能测试,心理、智商等方面的测试,上课一年后会进行后测,以前测、后测数据比对。“数据显示,这些孩子通过舞蹈治疗,在社交、身体素质、模仿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我们对家长也有跟踪访问,有些小朋友非常喜欢这些音乐舞蹈,在家里也会跟着跳。”

举办舞蹈治疗工坊多年,让马古兰丹姆印象深刻的孩子有许多。有一个男孩子是触觉敏感型,一开始别人都不能碰他,马古兰丹姆和学生们一点一点去改变他,“开始他都不肯进屋,在外面看,我们都不碰他,后来打招呼就轻轻碰他一下,在后面他就开始碰别人,拽别人衣服,和别人勾肩搭背,现在已经可以和老师手拉手跳舞。”还有一个男孩子开始有攻击性,在家经常发脾气打自己,通过舞蹈治疗,情绪有了很大改观。

“我们不仅是要改变孩子上课时候的状态,也要改变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状态。”马古兰丹姆说,通过舞蹈治疗,孩子们能更好地融入学校、社会,这是最让她欣慰的地方。工作坊成立几年来,开发了专门的课程,也出了书,她将美国舞蹈治疗的课程引入中国,也做中国本土推广,把中国武术、太极、音乐等内容,加入到舞蹈治疗的课程中去。目前,工作坊不仅服务于自闭症儿童,还拓展出了针对帕金森患者、大学生心理治疗的舞蹈治疗课程。

工作坊中的志愿者都是马古兰丹姆的学生,跟着她上舞蹈治疗课,在工作坊实践,“希望用我们的技能做公益,以我们的专业所长为社会服务,用舞蹈帮助弱势群体。”

活动海报

“这次展览是一次阶段总结,让我们看到上海大学生美育水平的提升。”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表示,从展览作品中,可以看到,上海大学生很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展览中有不少抗疫题材的作品,是上海大学生将他们的社会意识转化为艺术创作力的体现。很多大学生都关注社会议题,产生了不少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比如通过舞蹈方式为自闭症儿童、帕金森老人提供治疗方式,“大学生提供了他们的思路,为老年人、特殊儿童提供社会介入的艺术构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现在大学生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他们尝试通过科技手段介入非遗传承保护,用人工智能破解传统工艺的“基因密码”,让这些技艺可以更好更快地传承,也让传承人可以通过数据库档案建立自己创作和表达的传统美学,帮助他们走进现代生活。

“这些优秀成果的涌现,反映出高校对大学生美育培养的重视。这些大学生不单单学会感知美、欣赏美,还要主动帮助社会传递美、塑造美,乃至改变社会进程,提供社会创新动力。”金江波说。

大艺展是教育部主办的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大学生艺术盛会,每三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举办五届。本届展演活动主题为奋斗、创新、奉献,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艺术教育委员会、上海大学承办,130件艺术作品和三个大学生实践艺术工作坊参展,展现了上海高校在艺术教育及大学生美育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场展示结束后,由承办方上海大学搭建的大艺展线上云展示平台将正式上线,将24小时不间断地展示所有入围作品及工作坊项目。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19日。

标题:上海大学生尝试用人工智能传承非遗,用舞蹈疗愈疾病

地址:http://ai.rw2015.com/keji/5075.html

免责声明:人工智能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站长,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