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人工智能网 > 智能汽车 >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改变“未来的工作”与“工作的未来”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改变“未来的工作”与“工作的未来”

来源:互联网作者:王林更新时间:2021-03-15 07:22:53阅读:

导语:

5G、大数据、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或将像水和电一样进入我们的生活。早在1958年,现代计算机、博弈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曾说:“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生活方式正在快速转变,这一切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奇点。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切,都开始变得陌生。”

而今,技术创新对生活的影响不是在继续,而是在加剧。这种变化甚至体现在职业发展上。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职业类型,也许在未来将不复存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将改变未来的工作,也将改变工作的未来。

图源:网络

01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将改变未来的工作

经济发展态势影响就业市场需求,而技术革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催生了职业结构的变革,未来将出现许多新的工种。

2013年,牛津大学的Carl Benedikt Frey 和Michael A. Osborne曾发表了一篇关于《电子计算机化将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未来就业问题》的研究报告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

图源: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该研究采用高斯分类器的方法,以702个美国职业为样本,估算电子计算机化对未来美国劳动市场的影响。根据预估,美国大约有47%比例的职业有在未来被电子计算机化取代的风险。

图源: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如图所示,在这47%的职业类型中,被替代风险高达90%以上的几大工种分别为:行政支持、销售、服务业、加工制造、交通货运。当然,这只是几大类别,不等于涵盖此类工作中的全部岗位。以服务业为例,研究报告中举例为前台、柜台接待员等诸如此类的岗位,因为毕竟服务业覆盖甚广,谁又能否认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是一种服务呢?报告在比较这些样本职位的风险程度时,分析了人力的相对优势,提出三个关键词“dexterity”,“perception”和“originality”,这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即灵活性、独创性、专业性与职业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图源:网络

李开复也曾在《未来人类将从事的21种奇怪工作》中进行了预测,指出未来将出现的岗位有:

图源:京领制图

这21种工作的名字在今天看来也许有些奇怪,但实质上无一不与当今社会的需要密切相关,因此,这种对未来工作的预测也显得不无道理。

例如,为了规范上路行驶的无人汽车及管控领空中的无人机,衍生出Highway controller(高速公路管理员),负责监控自动化道路并管理我们的领空。其次,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也成为了每个家庭的困扰之一,由此衍生出的Personal memory curator(个人记忆策展人)和Walker/ Talker(陪行/陪聊),足不出户就能面诊专业医师,即使独居也不再空巢,凸显了科技对生命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尊重。

另外,目前受直播电商的热潮带动,网购成为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选择的生活方式。但网购退货率较高也是同时困扰着卖家和买家的一大问题,Digital tailor(数字化裁缝)一职的出现,将给普通人带来私人订制的体验,省时省钱省心,优化买家的消费体验,优化卖家的销售成本。

图源:网络

回看“机器是否能够取代人类”之争,答案也许不言自明。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确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未来的工作结构,但新涌现出来的工作并不完全能靠机器独立完成,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只是辅助,是我们人类撬动地球的杠杆。

02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将改变工作的未来

创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除了能够替代旧事物,创造新事物,其影响还体现在对现有事物的改变上。换句话说,我们已知的一些工作在未来不会被替代,但也将跟随着数字化的脚步发生改变。而这种工作的未来式也对我们的素质提出了要求,如果说我们的工作内容向“未来式”转型是大势所趋,那么我们的素质培养向“创新人才”方向靠拢就是必由之路。

图源:网络

工作的未来式呼唤技能转型

科技将会是未来产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主旋律,能够掌握并熟练应用高新技术的科研人才无疑前途一片大好。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适应“工作的未来式”的人才所需的全部素养仅限于技术能力。科研素养是硬核优势,但软技能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以上文在牛津大学研究报告中曾提到过的服务业为例,报告举例说前台接待员很容易被替代,是因为这种工作基本不需要与外界环境做出交互,不需要与外界建立情感联系,只需要做好简单问候、办理登记等即可。相比之下,酒吧调酒师的工作地点也是在柜台,但这一工种的可替代性却相对而言低了很多。这是因为调酒师需要与顾客进行交流,从顾客的言谈举止中判断出客人的心情、口味、消费能力,从而为其提供让对方感到满意的服务。

图源:网络

这是一种感知能力,需要工作者投入的是情感,也正是机器和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共情能力。机器能够完成部分的人机互动,但缺乏的是一颗同理心以及感同身受的共情能力,因此,这类需要情感投入的岗位被机器取代的可能性也就大为降低了。

Minerva大学文理学院院长Stephen M. Kosslyn博士曾说:“人类所具备的共情能力是具备批判性思维、用创造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进行适应性学习和明辨是非的基础,通过编程让机器完全模仿人类的认知能力是非常困难的,这些‘软能力’想要实现自动化,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是有难度的。”

因此,提升自身的创造性、灵活性、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共情能力,这样即便不是高新技术人才、不通晓程序技术,也能够在机器化浪潮和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压力中变得不可替代。

图源:网络

技能转型呼唤教育变革

归根结底,是创新带来了技术变革、产业升级、社会转型,是创新为工作的未来式带来了无限可能。因此,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我国教育的重要使命。而人才培养内核因时而变,那么,教育事业也理应顺势而为。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创新性人才。

华二紫竹国际学院总校长毛克非博士作为京领“国际学校百校调研”的嘉宾针对“如何定义创新性人才”这一问题谈到:“创新在中学这个层面上,首先是对学生的好奇心的培养。我们现在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去追求他热爱的事情,我觉得好奇心就是学习的过程——基本上可以归纳成两个过程,一个是心理的过程,另一个是社会的过程。前者是指:学习是自我的,能够推动学生不断去学习,不断去创新,好奇心比学生的成绩要重要得多,所以一定要保持敏感,在培养学生上,应该去保护和尊重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思考问题,去挑战教师,去质问现有的这些规则规范。后者是指:要培养一种探究式独立学习的精神。让学生有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具备能够独立学习的批判性思维,能够保持自己不断追求新鲜事物的冲动。”

图源:网络

北京市鼎石学校校长Malcolm McKenzie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学分会主办、京领承办的“中国教育质量提升与创新人才培养”分论坛上,发表了主题为“后疫情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演讲,分享了几点有益于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些具体反馈意见,指出:“灵活性——不确定性是个好老师。给新想法一个发展和成长的机会,不要随便放弃新点子。赋权——给予他人机会,尤其是在需要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世态下。记住,如果我们给与足够的空间,学生可以发挥出多么大的潜力。”

创新性可以概括性地体现在两大层面,科研技术的创新力以及“软技能”的创新力。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打破固有的教育思维,变革教育方式,给学生的好奇心一个发展和成长的机会,最终赋能创新能力。

图源:网络

结语:

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曾提醒我们:在所有形式的错误中,预言是最没有理由的。也许对未来工作的畅想在未来不会走进现实,但通过对时代发展大势的预判,分析我们需要在当下做好哪些准备,是有理由且有必要的。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将改变“未来的工作”与“工作的未来”,但正如鼎石校长Malcolm McKenzie在中学分会的发言中所说,我们要弄清楚时代的变与不变。

环境在变,但科技发展大趋势不会变;就像教育要在这场数字化大潮中求新求变,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会变。未来的工作机会属于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未来的人工智能也将由创新性人才主导。正如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执行校长张万琼所言:“以确定的实力迎接不确定的未来”。

【点击进入京领国际学校大数据平台,

为孩子选择美好人生】

【京领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影响孩子的人生高度!和10万+家长一起,学习现代化国际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参与海内外专家学者的讲座。

【入群权益】同时您将免费获得定制化科研、升学方案,与藤校专家一对一交流的宝贵机会!

本文为京领原创出品

标题: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改变“未来的工作”与“工作的未来”

地址:http://ai.rw2015.com/auto/6818.html

免责声明:人工智能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站长,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