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到“数” 上海1/4集成电路企业和1/4重点人工智能企业在此集聚
■记者沈湫莎
近期,上海西南片区智慧商业地标项目——漕河泾印象城即将开业,首店品牌、AI场景、5G体验、车联服务、生活社群、智慧新零售等新概念、新玩法将在漕河泾开发区27万白领身边落地,其中不少创新技术就来自园区内企业。
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22园”中,漕河泾开发区是上海最早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微电子起步,这家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产业园区历经数次转型,创新始终是其发展的内核。2020年,漕河泾开发区实现营业收入4450亿元,同比增长6.2%。
而今,这里聚集了全市约1/4的集成电路企业和全市1/4的重点人工智能企业。眼下,抓住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契机,漕河泾开发区正着力于提升“数字经济”产业能级,推动功能平台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赋能,一个以国际协同创新为特色的数字经济示范区蓝图初现。
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蚂蚁与大象”共谋数字化转型
漕河泾科技绿洲一期河道边的路灯,最近变“聪明”了:行人、车辆等不同目标经过时,路灯亮度也会随之调节。这是利用可见光通信技术“LIFI”研发的智能灯杆,这项技术就诞生在园区内的飞利浦研发中心。
飞利浦入驻漕河泾已有17年,2018年,这家拥有127年历史的世界500强企业将自己的照明业务剥离出来成立新公司,并更名为“昕诺飞”。智能灯杆项目便是其作为物联网控制技术与平台的“代表作”之一。
昕诺飞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王昀表示,LIFI提供的宽带互联网连接速度可达30兆/秒,有了它,路灯、建筑照明、楼内办公照明等照明点都可化为物联网传输节点。目前,上海有60多万盏路灯,这一技术在漕河泾试点成功后,有望向全市推广。
向数字经济转型,“蚂蚁”与“大象”都在持续发力。漕河泾创业中心孵化毕业企业“箱箱共用”专注于对传统包装行业的数字化赋能。凭借着自身在大数据、物联网、循环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研发能力,公司为全球散装液体、汽配、生鲜等六大行业提供物流包装循环服务,投放了近百万只智能可循环包装箱,连接着3000余家上下游用户,铺设了1300多个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倚靠着漕河泾国家知识产权“双示范”园区的近水楼台,箱箱共用已在全球申请并公开发明专利396件,在智能物流包装领域其专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一。
抓住先机数次转型,独特运作机制用好市场化力量
漕河泾开发区的前身是1984年设立的“上海市微电子工业区”,也是中国第一个微电子工业区。1988年,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升级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1991年,获批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从传统的微电子到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漕河泾通过引导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融合性数字产业协同发展,集聚了腾讯、微软、商汤、安谋、依图、字节跳动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形成了上游算法与下游应用双向支撑的产业生态。
在2020年上海开发区综合评价中,漕河泾开发区综合发展指数名列中型园区榜首。其在4个分项指数中,营商环境指数排名第一;在9项专业评价指数中,持续发展指数和产业发展指数排名第一。
取得这样的成绩,漕河泾开发区独特的“人大立法、政府管理、公司运作”的管理模式功不可没。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不设管委会企业化运作的开发区,这套创新机制让漕河泾拥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善于抓住发展先机。
在市场化导向下,漕河泾构建了一整套针对创新企业的服务体系,通过设立漕河泾科技创新中心,引入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接力式”双创服务体系。开发区内55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多家中小科技型企业都曾通过园区平台享受到了政策申报、人事服务、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各级政策红利。
瞄准数字经济这一未来发展引擎,漕河泾再一次又快又准地行动起来。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董事长张黎明透露,区内最优质的载体资源,如“花园式、低容积率”的科技绿洲、新落成的地标综合体漕河泾中心,以及城市更新的典型项目英业达国际商务广场等,都将用来全力打造“漕河泾数字芯园”。而在距离徐汇滨江不远处,漕河泾开发区与徐汇区政府正在合力共建115万平方米的北杨人工智能小镇。
标题:从“电”到“数” 上海1/4集成电路企业和1/4重点人工智能企业在此集聚
地址:http://ai.rw2015.com/smartt/7207.html
免责声明:人工智能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站长,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