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
2021年江苏的初中信息技术学科评优课,选的课题很开放,是没有教材限制的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有趣的是,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课题,而是把参赛的选手分为两组,A组的课题是人工智能,B组则为智慧社会。
这就很有意思了,许多老师都觉得两者有诸多共同之处,也就是说,无论你是抽到了人工智能,还是选择了智慧社会,在素材准备和内容选择上都会有撞车的可能性。
例如,你以社区自动停车系统为例展开关于人工智能的学习与体验,探究其所用之技术,并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或担忧。诶,不错哟!人工智能就这么上。可B组的智慧生活会觉得,这例子我们一样可以用啊。于是,纠结且怀疑:两者的区别到底在哪儿呢?
仅从概念上看,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有区别更有关联。人工智能是一门(技术)科学,智慧社会之“智慧”便与人工智能相关,而社会这个“人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是一个群体、一个组织、一个群落,因此需要有规则、有约束、有道德,这里有互动、有交往,有人情世故,更有法律意识。智慧社会需要高饱和度的人工智能技术做支撑,但仅有人工智能依然难称其为一个完整的“社会”。智慧社会的技术基础是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发展的动力便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但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智慧社会,老师们最关心的似乎永远是内容。例如,“智能家居”里类似于小米的物联家居是不是理想中的智能家居终极产品?我们还需要怎样更智慧的产品?“自动驾驶”在特斯拉连续出现几个事故之后,我们是否还能信任它?“医疗卫生”的远程诊断及机器人动手术都已经不是个事儿,未来还会有怎样的发展?“机器翻译”方面的科大讯飞的“同声传译”能媲美乃至超越(或者你觉得已经超越)人类吗?“图像识别”时到底是人脸识别还是文字(语音)识别的难度更高一些?“深度学习”领域为什么阿尔法zero从零开始的“双手互博”就比阿尔法狗基于人类棋谱的学习更显高级?
选取哪个点开展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给予了学生一个悦纳开放的平台,任其“肆意”讨论,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智慧”的深度学习。
当然,我个人更喜欢列举身边的人工智能,如校园里的智慧学习——“数字气象站”:孩子们利用数字气象站采集的四季温度、雨水、风力以及PM2.5等相关数据开展一系列关于“气象”的科学统计与分析;“智慧农植园”:孩子们也可以通过自动滴灌、自主调温、跟踪摄像等新技术来体验身边的“人工智能”。
倘若我们能充分利用“数字气象站”的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并与“数字农植园”里四季花卉和蔬菜的种植系统进行有效关联,深度指导学校农植园的日常管理,就有了“智慧社会”的雏形和属性。如果我们把这样的研究再进一步向外拓展,如从南向北一路共享的校园气象数据便有着后续跨区域协同研究的多种可能性,或者从另一个维度来研究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后“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样的研究具有更为明确的目标,也更具有突破区域范畴的“社会”意义和普适价值。
再回到人工智能和智能社会这一话题。因了智慧社会的社会性,在强调和体现人工智能技术价值之外,应更多地看到技术对社会的升级转型和促进作用,尤其要把数字化时代社会群体在信息安全、道德规范、交往与合作等方面趋利避害的选择,作为智慧社会建构的一个核心关键加以重视。
张勤坚
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
文章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年第1 期
标题:教学设计: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
地址:http://ai.rw2015.com/ai/9663.html
免责声明:人工智能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站长,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