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0: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银行这样挺进金融科技
2020年,金融科技在疫情的催化下,与银行业务加速融合,行业生态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银行起初不敢尝试或初步接触的新技术已经在各业务条线上顺利跑通,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高可用程度正变得越来越靠谱。
本文试图简单盘点2020年这一年,银行业在ABCDMIX(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以及5G、量子计算等尚未商用的前沿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作为,看看他们是如何亲密接触这些新技术的。
A、人工智能:成本高,监管难
2019年,部分银行推出智能投顾,但到了2020年,我们可以发现,智能投顾的发展程度并不高,银行极力去推动的声音少了。综合2020的一些观点,笔者以为,人工智能是一个需要谨慎进入的领域。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工智能投入成本大,二是监管难度大,容易触发系统风险。
关于投入成本的问题,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的吴翼博士曾介绍说,亚马逊在云平台上对进行OpenGO进行模拟训练,每礼拜的花销超过100万美元。他表示,“AI真的很烧钱,有时候可能真的只有大公司才有这样的财力去这么烧钱。”
关于监管,我们可以引用证监会原主席肖钢的观点,“由于人工智能主要依靠模型和算法,因此在该技术运用于金融市场时,一旦数据质量不高或出现偏差,则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带来系统性风险,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因此,人工智能在银行业的应用依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这种初探阶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直接进行人工智能研发和大成本投入,二是通过大数据风控的形式与地方政府,或互联网公司进行反欺诈,数字营销,黑灰产对抗方面的应用。其主要应用层面是线上信贷、风险识别,防止被薅羊毛等。
虽然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持续推进有难度,但这并不妨碍其在金融领域的生根发芽,特别是2020年疫情的持续影响更是加速了人工智能在银行领域的落地。多家银行在智能客服中使用或更新人工智能应用,比如中国银行就于2020年在全国上线了新一代智能客服系统。
瑞莱智慧RealAI联合创始人刘荔园在接受中国电子银行网采访时也表示,疫情期间很多银行在信息化布局上做了更深的推进,线上化、数字化工具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而这些“爆增”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更多的进化食粮。
不过,相对于金融业务的复杂程度,智能客服目前还只是人工智能的浅层次应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金融业的更亲密的接触后,更多、更好用的智能金融服务是值得我们期待一下的。
B、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成主要应用,但缺乏行业标准
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天然与金融有着密切联系的共识技术,因此,谈到金融科技,区块链必不会缺席。
在链圈,私有链几乎没有商业价值,公有链效率低,投入大,短期很难看到商业前景,因此,多数机构将目光聚焦在联盟链上。而当前,最典型的联盟链应用之一就是供应链金融。具体的应用层还有跨境金融、保险理赔、银行函证等。
据《证券日报》近日的报道称,各家银行在贸易、金融领域争相布局落地供应链金融、国内信用证、福费廷等多个场景,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链上交易规模均已突破千亿元大关。
这些应用的好处是,技术成本相对较低,能在一定范围内降低节点之间的信任成本,提升资金运作效率。
不过,联盟链是一个基于多中心对象构建的信任生态体系结构。这种生态体系结构需要一种标准去达成共识,但目前行业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原因是区块链依然是一种新型技术,缺乏大量的实体验证,以致标准尚难真正确立。另外,因为标准尚未确立,又未能普遍应用,事前监督和事后管罚的法理基础也较为薄弱,法律治理层面也未能形成标准。
再者,标准的不确定也妨碍联盟链之间的跨链合作和监管的介入,影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C、云计算:全量业务上云是最大步调
2020年是银行积极拥抱云计算的一年,银行上云的深度和广度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因为体量的缘故,各银行上云的步调差距较大。国有大行的云计算应用推进起来较为复杂,更多的是与云厂商在大数据建模方面的合作,而中小银行直接全量业务上云,冲在了金融上云的最前面。
今年以来,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青云等云厂商积极布道金融云应用,努力拓展自己与银行业务的联系,为各家银行推出整体解决方案,加速金融上云节奏。
与大行的“船大难掉头”相比,中小银行的上云动作就积极了很多,比如,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贵州银行、广州农商行、重庆农商行、甘肃银行、华夏银行、张家港银行、常熟农商行、西安银行等多家银行上云的动作都不小。
据了解,2020年,因为疫情的缘故,不少银行通过与云厂商的合作,实现了全员远程办公。比如,西安银行在疫情期间就做到了3000多名员工在线办公。
2020年,已经有不少银行深刻地意识到,金融上云这一步是不得不迈出去了。有农商行甚至表示,疫情期间,如果没有云计算为基础的没有数字化转型,连贷款都放不出去。
而部分银行上云的步子迈得更大,实现了全量上云。近日,贵州银行新一代信息系统日前成功投产,实现全量业务上云,自主可控,锻造出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
D、大数据:数据治理正当时,银行大数据应用或迎春天
2020年前后的这些年里,大数据在银行业,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典型应用了。近年来,银行通过央行征信、大型互联网公司,以及地方政府的大数据中心,在数据挖掘和数字营销方面取得不小的成绩。建设银行、江苏银行等多家银行就通过多种数据合作方式开展信用卡、线上信贷等业务。
在与大型互联网公司合作时,银行现阶段比较认可的方式之一是采用联邦学习技术进行数据建模,也就是在双方数据都不出库,保障银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大数据建模,然后产出数据结果,最后再根据输出结果,矫正后继续推进数字营销等业务。
这样做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数据隐私安全问题,也能较好地发挥彼此的业务场景优势,实现共赢。
据笔者从多位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大拿们那里了解到,银行已经开始着手整合内部数据结构,朝着统一口径、统一规范和统筹管理的方向进行内部数据治理,以便于将数据这种重要的资产发挥出更大的产能价值。毕竟,拥有大数据并不等于实现了数据治理。
不过,现在的大数据产业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就此,监管层也多次发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就曾指出,有企业存在过度采集、使用企业和个人数据,甚至盗卖数据的行为,严重侵犯企业和用户的利益。至此,数据治理的问题再次被提上监管日程。
随着《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的出台,关于数据采集、加密处理、确权、使用等数据治理的问题都将被规范化监管。
另外,近期值得注意的一则消息是发改委近日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全国范围内数据中心形成布局合理、绿色集约的基础设施一体化格局。这或许将给包括银行在内的各行业数据协同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数据治理的规范化和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将有利于银行更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数据资源,促进业务更好发展。
M、移动互联:手机银行成技术迭代核心应用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3.19亿,占据全球网民总规模的32.17%,已是移动互联网大国。而据《2020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2020 年手机银行渗透率达到 71%,手机银行已是目前各家银行服务用户的最主要平台。
近年来,几乎每一家银行都会按年为一周期进行大版本更新,以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力求提升用户体验,丰富移动端应用场景,加强移动金融服务能力。例如,工商银行上线医保电子凭证,天津银行推出手机号转账,民生银行实现一键绑卡第三方平台享优惠,平安银行与微信、支付宝二维码实现互认互扫等,建立与生活场景更紧密的联系成为提升手机银行APP打开率的重要举措。
疫情的出现更是加速了银行突击移动端应用的步伐。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和成熟,银行的线下网点丧失了一部分“下沉”能力,手机银行成为重要的场景延伸渠道,也是金融服务渗透县域乡村和中老年人市场的重要抓手。今年,工行、建行、邮储银行等多家银行推出县域、乡村、中老年人版本的新版手机银行。
不过,随着竞争的加剧,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用户体验的新要求,手机银行运营仍面临不小的压力。
《2020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认为,如何提升用户粘性和拉新依旧是两个核心课题。促活方面,加强用户的运营能力,把握当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热点,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手机银行的使用体验并丰富其功能,满足用户当下的要求与需求;拉新方面,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将是吸引客户的突破口。
I、物联网:一个需要产业集群共同努力的生态
物联网偏是一个偏产业集群的生态体系,与智慧城市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是一个需要“组团”建设和运营的大事物。中国电子银行网研究员撰写的题为《物联网金融(发展篇):物联网时代下,金融业如何蜕变?》文章中指出,物联网金融是物联网产业与金融行业相互推动创新、不断渗透、融合,使其界限愈发模糊,从而嫁接整合出一种新型产物。物联网金融不仅扩大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还在金融信贷、金融租赁、保险等多个领域创造出金融业务新生价值。
文章认为,物联网金融可以减少业务中断点的风险、降低管理成本、创造安全交易环境、实现定制化服务和差异化定价。
因为这是一个新领域,产业环境发展也尚未成熟,比如,数据未能统一标准,黑客攻击风险未消除,银行深入参与的时机也尚未到来。未来还需要银行与各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打通数据、信任、安全等多方连接,特别是与智慧城市发展相相契合,共同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X:新技术应用以5G为先锋
X是以5G、量子计算等尚未商用的前沿技术。目前,打头阵的先锋是5G。据中国电子银行网报道称,近年来,国内部分银行就紧密跟踪5G技术发展态势,争相发力5G应用。尤以实力雄厚的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为主,工行、建行、农行、中国银行以及浦发银行都在5G领域进行布局。
建行和农行用5G改造智慧网点,工行、中行等银行则推出5G消息应用。大行举棋5G是明牌的状态。
5G是银行将金融服务、社交活动、生活服务等场景相连接的重要技术基础,对提升用户体验,延伸银行的服务能力有极大裨益。而5G消息是银行在轻量化5G应用上的新技能。其实,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都在早些时候就开始内部测试5G消息应用了。
在5G消息的具体应用中,便捷、安全、内容丰富成为其最大的三个优势。不过,5G消息虽然可以极大提升移动端的用户体验,但它并不能全面替代手机银行业务能力,至少现阶段还不可以。
关于量子计算这种更为前沿的技术领域,目前未见到典型案例,所以本文不便直接做总结。好在有更专业的人士对量子计算在银行业的应用做了更好的阐述。
在中国电子银行网举办的“2020金融文字节-银行数字化创新主题征文大赛”上,有作者就量子计算与智能金融的话题作了一篇综述。
文章认为,量子计算具有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与机器学习的交叉研究一样,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未来有望重塑智能金融的发展水平。不过,作者也指出,量子计算与智能金融的结合还需要应对一些困难。全文见《量子计算与智能金融:一个文献综述》,读者若有兴趣,也可以找来阅读一下。
另外,还有热心读者发来题为《商业银行如何下好量子科技“先手棋”?》的投稿,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量子计算对金融业的应用前景。
他认为,“银行更关注量子保密通信的应用,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浦发、徽商银行均已经启动量子通信网络建设;科技型企业则更关注量子计算的应用,以华为和BAT为代表的企业纷纷布局量子计算研究计划。对于银行来说,一方面需要持续拓展量子保密通信应用场景,升级银行信息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要启动量子计算研发应用,为新时期智能金融发展寻求更强大的算力支持。只有二者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保障银行的竞争优势。”
他还就此提出了四点建议:1、关注发展动态,制定战略计划;2、推进多方合作,攻克技术难关;3、丰富场景建设,保持协同发展;4、组建研发阵营,培养专业人才。
标题:盘点2020: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银行这样挺进金融科技
地址:http://ai.rw2015.com/szyw/5737.html
免责声明:人工智能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站长,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