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来源:互联网作者:王林更新时间:2021-01-16 07:37:56阅读:
原创“火眼金睛”的修炼人体是一个“封闭系统”,要看到藏在体内的疾病,就不得不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其中影像学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影像科可以说是最紧跟科技“潮流”的科室之一,近年来,这个学科逐步走到台前,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寻求影像学医师的帮助!毫无疑问,影像医学专家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的价值愈来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掌握先进影像医学技术的“火眼金睛”。——汪登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三甲天团汪登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新华临床医学院医学影像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华医院医学放射科基地主任、放射诊断专业专科医师基地主任。现兼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乳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放射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影像人工智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放射卫生技术评审专家库放射诊疗与核事故医学应急专家、美国放射学会会员、欧洲放射学会会员等职。在乳腺及腹部影像学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是目前我国“乳腺MRI检查共识”执笔人。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5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200万元)、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7项;获得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新百人)培养计划等人才计划7项。人工智能与影像学深度融合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等计算技术的日益成熟,人工智能(AI)在与影像学的结合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对某些病灶的识别和分类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人眼的精度。2005年左右开始,人工智能进入发展加速期;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各领域专家协同合作,技术不断更新,2014年后人工智能更是高歌猛进;2020年开始,多项人工智能技术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NMPA)批准进入临床应用。人工智能可提高工作效率人工智能与影像学深度融合虽然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尚不能代替医生,后期还需医生根据人工智能辅助技术结果进行二次阅片、最终确诊;但是人工智能的应用降低了漏诊率、误诊率,在提升诊断的准确率方面效果显著,如以下几个方面。1.肺结节有些微小结节肉眼较难分辨,但人工智能依靠算法,即使结节只有1毫米,它都能够识别,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人工智能还可以对结节进行风险分层,将高风险的结节特别标记,为后续医生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不过,有些在肺门和纵隔接壤部位的实性结节,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也会容易漏报,还需影像科医生多次复看,但其在提高诊断及临床医师工作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不可否认。2.骨 龄家长在发现自家孩子发育不正常(过快或过慢)时,往往会咨询医生是否需要做骨龄检查。从前,骨龄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评估也十分繁琐费时。随着技术的进展,骨龄渐渐成为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部分儿童内分泌疾病诊断与疗效评估的参考依据,更是预测成长期儿童成年身高的主要依据。而在人工智能日益普及的今天,其繁琐性得到明显改善,准确性已能满足临床需求,现骨龄已可精准到几岁几个月。3.骨 折以前医生会根据患者拍的片子来寻找有无骨折,每位医生的观察结果也会不一样。骨折后,特别是肋骨骨折的患者会因疼痛而保持姿势,甚至肌肉紧绷,无意中固定了骨折部位,使骨折线不甚明显;几天后骨痂形成、骨折附近组织吸收,骨折线明显起来,医生才发现还有几处骨折。这一度令医生和患者都相当困扰。而人工智能的应用让骨折的蛛丝马迹都能被找出来,提高了诊断正确率和工作效率。4.心脑血管人工智能结合CT血管造影(CTA)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对于软斑块的预测更准;同时,还可以辅助判断冠状动脉是否会有狭窄等;而对于混合型斑块的评估准确性稍差一些,还需进一步提高。影像学发展至今,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惊喜。医生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影像学如何为精准治疗保驾护航?疾病的早期诊断、健康管理等,影像将要如何助力?精彩内容尽在2021年第1期《家庭用药》。
标题:医生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地址:http://ai.rw2015.com/industrynews/5964.html
免责声明:人工智能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站长,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